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3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6篇
肿瘤学   10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扶正抑瘤颗粒(FYK)对乳腺癌肿瘤组织核转录因子-κB(NF-κB)和细胞周期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55例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用常规化疗,治疗组同时口服FYK,1个月后取肿瘤组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NF-κB的表达情况及肿瘤细胞周期各时相的比例。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NF-κB的表达明显提高(P<0.01);G0/1期细胞比例明显升高(P<0.01),S期细胞比例及细胞增殖指数(P1)明显下降(P<0.01)。结论:FYK可提高乳腺癌组织NF-κB表达水平;能升高G0/1期细胞比例,降低S期细胞比例及PI值,对乳腺癌患者的预后起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针灸防治癌因性疲乏的临床应用方案,为制定临床实践指南提供依据。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国家知识基础设施数据库(CNKI)、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CSPD)、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CD)、中国生物文献、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全面收集针灸疗法治疗癌因性疲乏的现代文献证据;通过人工检索49本古代医籍,收集关于针灸疗法治疗疲乏的古代文献证据;通过制定发放《针灸干预癌因性疲乏调查问卷》,收集针灸干预癌因性疲乏的现代一线专家经验。整合3方面证据形成针灸防治癌因性疲乏临床推荐方案。结果:现代文献共检索到225篇,其中中文文献141篇,英文文献84篇,经筛选,最终纳入14篇现代文献;古代医籍文献与之相关的条目共10项;临床专家问卷共收回52份。综合3方面研究结果发现针灸治疗癌因性疲乏常用针刺、艾灸、穴位按压、电针、经皮穴位电刺激等疗法;常用穴位为足三里、三阴交、关元、气海、太溪、合谷、中脘、百会、太冲、印堂、天枢。结论:综合3方面证据,形成针灸防治癌因性疲乏的临床推荐应用方案,强烈推荐使用针刺、艾灸、穴位按压等疗法;弱推荐使用经皮穴位电刺激、电针等疗法;推荐使用穴位为足三里、三阴交、关元、气海、太溪、合谷、中脘、内关、百会、太冲、印堂、天枢、神门等穴。  相似文献   
3.
青年乳腺癌患者心理特征及心理干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青年乳腺癌患者的心理特征,寻找心理干预的有效方法,从而提高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方法:对收治的69例青年乳腺癌患者进行心理问卷调查,分析是否存在抑郁、焦虑、性生活及社交障碍等心理问题。结果:青年乳腺癌患者存在较严重的心理问题,不同文化程度、职业类型及经济收入对心理的影响也不同。结论:根据不同青年乳腺癌患者的心理特征,合理地利用心理干预手段,对提高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通过对甘肃省五家医院241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按病理分型分析以浸润性导管癌174例(72.20%)为主。按TNM分期,Ⅱ、Ⅲ期病例占83.82%。5年生存率为57.96%、17.78%。其中12例Ⅳ期患者5年生存率为0,提示青年乳腺癌多数为浸润型癌,发展快、预后差。本研究旨在探讨青年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与预后的关系,并期待能为甘肃省青年女性提供如何早期诊断及预防的措施,为更深入的研究提供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5.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已跃居中国女性恶性肿瘤首位,通常即使病灶很小,仍有可能发生远处转移。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对临床治疗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寻找一些特异性强、敏感度高的指标已成为广大临床工作者的目标。自发现人乳腺上皮小黏蛋白(small breast epithelial mucin,SBEM)和基因后,研究者探索SBEM在乳腺癌诊治中的应用价值,取得一定成果,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乳腺硬化性淋巴细胞性小叶炎(sclerosising lymphocytic lobulartitis of the breast,SLL)是一种炎症性乳腺病变,可能和糖尿病或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有关;病变以间质硬化和淋巴细胞性小叶炎及血管炎为特点。本院收治1例乳腺硬化性淋巴细胞性小叶炎,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指导式想象对乳腺癌患者行EPI联合化疗时所致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将100例乳腺癌患者随机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化疗和护理,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指导式想象.4个疗程后比较两组化疗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消化道反应0度和Ⅰ度患者比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指导式想象可有效减轻乳腺癌患者应用EPI联合化疗所致的消化道不良反应,增强患者治疗信心,提高化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浆细胞性乳腺炎的较佳手术治疗方法。方法:51例需手术治疗浆细胞性乳腺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9例术后采用放置引流管处理,试验组32例术后直接缝合手术切口。比较两组住院时间、愈合时间、美容效果、患者满意率并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具有较好的美容效果和患者满意率。结论:浆细胞性乳腺炎术后直接缝合手术切口是预防乳房畸形较为理想的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 乳腺癌是临床常见恶性肿瘤之一,目前缺乏有效肿瘤标记物,YKL-40与众多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研究探讨放疗前后血清YKL-40浓度与乳腺癌患者临床分期、病理类型及分子分型之间的关系以及根据放疗前后血清YKL-40浓度变化评价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2011-06-01-2012-12-01甘肃省肿瘤医院放疗科的100例乳腺癌患者放疗前后血清YKL-40浓度,比较YKL-40浓度在TNM分期、病理类型、分子分型间及临床预后放疗前后的变化.结果 乳腺癌患者放疗前后血清YKL-40浓度分别为(102.17±22.04)和(91.67±29.18) ng/mL,Z=-3.920,P<0.001;Ⅰ期患者放疗前YKL-40为(93.65±23.79) ng/mL,放疗后为(78.44±18.21) ng/mL,t=1.766,P=0.099;Ⅱ期患者放疗前YKL-40为(96.62±24.81) ng/mL,放疗后为(86.03±16.58) ng/mL,t=2.619,P=0.012;Ⅲ期患者放疗前YKL-40为(115.86±15.70) ng/mL,放疗后为(92.64±21.87) ng/mL,t=3.302,P=0.004;Ⅳ期患者YKL-40放疗前为(125.55±20.33) ng/mL,放疗后为(109.21±16.83) ng/mL,t=2.450,P=0.032;Ⅰ、Ⅱ、Ⅲ、Ⅳ期组间比较,放疗前F=8.367,P<0.001;放疗后F=7.507,P<0.001.Luminal A型患者放疗前YKL-40为(102.16±29.31) ng/mL,放疗后为(87.16±23.59) ng/mL,t=0.814,P=0.422;Luminal B型患者放疗前YKL-40为(103.74士25.97)ng/mL,放疗后为(95.69±25.33) ng/mL,t=1.046,P=0.305;三阴型患者放疗前YKL-40为(107.38±16.81) ng/mL,放疗后为(98.91±17.59) ng/mL;t=1.039;P=0.321;HER-2阳性型放疗前后分别为(97.07±23.68)和(86.47±16.63) ng/mL,t=3.096,P=0.005;各分子分型组间比较,放疗前F=0.558,P=0.644,放疗后F=1.610,P-0.912.浸润性小叶癌患者YKL-40放疗前为(112.23±20.94) ng/mL,放疗后为(106.29±18.13) ng/mL,t=1.348,P=0.201;浸润性导管癌患者YKL-40放疗前为(97.89士20.30) ng/mL,放疗后为(96.03±18.69) ng/mL,t=0.630,P=0.530;组间比较,放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729,P=0.032;放疗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3.655,P=0.059.12例乳腺癌患者放疗后血清YKL-40浓度较放疗前升高,88例放疗后血清YKL 40浓度较放疗前降低,2组在随访期内(36个月)远处转移率分别为50.0%(6/12)和13.6%(12/88),x2 =7.157,P=0.007;2组局部复发率分别为66.7%(8/12)和18.6%(16/88),x2=11.081,P=0.001.2组1、2、3生存率分别为91.7%、83.3%、66.7%和97.7%、93.2%、86.4%,x2=4.050,P=0.044.结论 乳腺癌患者血清YKL-40浓度放疗前高于放疗后,且与乳腺癌分期、病理类型及分子表型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其血清浓度值放疗后升高对判断疾病复发、转移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妊娠与乳腺癌发生发展的相关性,以及乳腺癌治疗后妊娠与预后的相关性一直是乳腺癌研究的热点问题,也是青年患者非常关注的问题.本研究通过对青年乳腺癌患者(年龄≤35岁)治疗后妊娠情况的回顾性调查,分析青年乳腺癌患者治疗后妊娠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 收集1995-01-01-2004-12-31甘肃省5家医院收住的241例青年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妊娠情况与5年无病生存率(disease free survival,DFS)、5年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复发率及死亡率之间的关系,应用Cox回归分析其预后因素.结果 241例青年乳腺癌患者中,治疗后妊娠患者68例,未妊娠患者173例,妊娠组与未妊娠组5年DFS分别为60.29%(41/68)和34.68%(60/1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 5;5年OS分别为72.06% (49/68)和52.60%(91/1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3;复发率分别为11.76%(8/68)和17.91%(31/1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死亡率分别为27.94%(19/68)和47.40% (82/1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块大小(P=0.015)和临床分期(P<0.001)与患者5年DFS相关;肿块大小(P=0.001)和临床分期(P<0.001)也与5年OS相关.Cox回归分析显示,肿块大小为影响乳腺癌DFS(RR=2.256,P=0.003)和OS(RR=5.432,P<0.001)的独立预后因子.结论 青年乳腺癌患者治疗后妊娠可以提高患者5年DFS和OS,降低患者的复发率和死亡率,改善乳腺癌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